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健委四位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民政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基础向普惠发展。概括讲就是要推进“四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
普惠性,首先强调的是保障对象的普遍性。比如儿童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孤儿、弃婴大幅减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需要推动儿童福利从孤弃儿童生活保障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延伸。再比如养老服务,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高龄化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越来越多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需求,需要推动养老服务从“三无”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拓展。
--> |
第二个转变,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
随着社会进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精神关爱、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单一的物质帮扶已经不能满足救助对象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对此,下一步将在以资金和物质救助为主的兜底保障基础上,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等,更好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
第三个转变,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
比如社会救助,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救助+慈善帮扶”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好困难群众的难题。比如养老工作,政府要保障好“三无”老年人的养老,支持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同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增加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供给。
第四个转变,手段方式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
我们将在社会救助、养老、残疾人康复服务等领域,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运用,深化民政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进更多事项线上办、掌上办,让民政服务更便捷、更可及、更规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记者7日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沈阳对参加春季汽车消费补贴活动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户籍不限),发放总金额3000万元的汽车消费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交所从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服务端等多维度、多措...
开展姐妹议事堂活动、书写心愿牌、参与洁美乡村建设……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金山区枫泾镇妇女姐妹化身“巾帼志愿队”,分赴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周...
虞尔湖 潮起网「于见专栏」 都说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是在“蜜罐”中长大,“甜”对于年轻一代失去了魔力,甚至被视为健康恶魔,糖果自然备受冷落。最明显的表现就...
,网易云音乐上线了"DeepSeek锐评红心歌单"功能,生成用户专属音乐人格诊断书。平台支持一键复制分析指令,粘贴到DeepSeekApp或网页,即可解析用户最...